“孝”是一种非常重要的中国传统文化。在中国有一种说法叫做“百善孝为先”,意思就是说,孝是最重要的美德。“孝”的意思是,尊敬自己的父母、祖先,以及其他长辈。善待和尊敬长辈,称为“孝敬”。听从长辈的教导,叫做“孝顺”。拥有这种美德的人,通常被人们称为“孝子”,或者“孝女”。
“孝”的这种文化,来源于儒家思想。古代中国关于孝的故事有很多,最著名的有《二十四孝》,这本书记录了中国古代不同时期的二十四位孝子的故事。比如,在2000年前的汉代,有一位叫汉文帝的皇帝,当他母亲病重的时候,他每天都在病床前照顾自己的母亲,母亲所喝的汤药,他要亲口尝过后,再给母亲喝。再比如,在汉代有一位叫黄香的少年,他在夏天天气炎热的时候,为父亲用扇子把席子扇凉,在冬天天气寒冷的时候,用身体为父亲温暖被子。
对中国人来说,对自己的父母好,不仅是一种美德,也是每个人应该尽到的责任。中国人认为,在父母老了以后,不仅应该在物质上支持他们,还要照顾他们、善待他们。此外,还要听从父母和长辈的教导,尊重他们的意愿。如果有人不这样做,就会受到别人的指责。
当然,“孝”的思想,在当今也受到了很多批评。比如,有很多学者提出,传统文化中的孝,要求人们不顾是非,一味地遵从长辈的意愿,有时会使人做出愚蠢的事情。现在大多数的年轻人,相对于以前的人来说,更加希望按照自己的意愿做事,而不是一切都听从父母的。不过,你仍然不难发现,相对于西方人来说,中国人在成年后,与父母的来往更密切,对他们的照顾也更多一些。